并日而食是什么意思(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

1. 并日而食是什么意思,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回顾三国历史,很多人都会为刘备兄弟和诸葛亮掬一把英雄泪。刘备兄弟在烽烟遍起的年代,抱着匡扶汉室的理想,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出山辅佐刘备,百折不回。虽然他们最终失败了,可是他们的事迹流传后世。我们看他们的事迹,不由得会浮想联翩。如果关羽没有失去荆州,马谡没有失去街亭,那么诸葛亮的计划会不会实现,蜀汉能否重新统一三国呢?

一、荆州的得失决定了三国的走向。

在三国时期,荆州位于三个势力的交叉点上。它的得失直接决定着三国的走向。在汉朝末年,天下战乱四起。由于战争的原因,北方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景象在曹操的诗篇中有着生动的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由于战乱的影响,大批的百姓逃入荆州避难,再加上刘表无意征讨他人,发动战争,这使得荆州处于一种相对和平的状态。但是,也正是因为荆州的富庶,让它遭到了各方势力的觊觎。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荆州是刘备事业的起点。刘备只有先占有荆州,然后再占有益州,这才能继续北伐。而东吴的孙权也对荆州虎视眈眈。他与鲁肃策划的《榻上问对》里,也是把占有荆州作为自己的事业起点。孙权准备先占有荆州,全据长江,再建号帝王,北伐争夺天下。

可是,刘备和孙权的计划却被曹操给打破了。曹操一面在北方进行着争夺,一面把目光也死死盯在荆州身上。当孙权打败黄祖,准备向荆州扩张战果的时候,曹操就派兵进入淮南,迫使孙权只能退兵观望形势。在北方战事刚告一段落,曹操不待水军练成,就率领大军直取荆州。正当此时刘表病逝,他的儿子刘琮轻易地投降了曹操。曹操得以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荆州。

占领荆州的曹操,也就成为了刘备、孙权共同的敌人。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军,迫使曹操留下部分兵力防御江陵和合肥,率领主力北还。吴军在周瑜的率领下,经过一年的激战,夺取了江陵。而刘备则率领军队,占领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在周瑜去世后,鲁肃又劝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这样,曹操占据了荆州的襄阳、南阳两郡,孙权占据了江夏郡,刘备则占据了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和桂阳郡。于是三方各自占有了一部分荆州,荆州成为了三方矛盾的焦点。尤其是刘备和孙权两家的战略都要占有荆州,这就埋下了双方冲突的伏笔。孙权就因为荆州分配不公,与刘备刀兵相见,发生了湘水之争。双方最后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老奸巨猾的曹操利用孙刘两家的矛盾,退居北方,静观其变。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的耐心得到了回报。在这一年关羽发动对襄樊的征伐,在关羽水淹七军取得大捷的情况下,孙权与曹操联系,出兵袭击荆州。在周密的计划下,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袭取了公安与江陵。关羽的大军在回师时离散,自己也在逃往西川途中被东吴伏兵擒杀。从此,刘备永远失去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遭到了破坏。

二、荆州不失的话,《隆中对》是否能够实现。

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荆州的丢失,使得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遭到了失败。那么,假如荆州不丢失的话,《隆中对》是否能够实现呢?我的个人回答是,肯定能够实现的。这是因为,如果荆州不丢失的话,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刘备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足够的高度,那就是足以碾压魏吴的高度。拥有这样的实力,怎么会统一不了天下呢?

我们如果仔细研究荆州的局势,就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左右荆州局势的最根本的势力是孙权。孙权在荆州问题上采取的策略是,联合弱者,一起对付强者。他在赤壁之战前,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而在荆州之战时,他则采取联合曹操,对抗关羽的战略。这种左摇右摆的姿态,实际上体现出了孙权对荆州的野心。

在孙权的战略里,要全据长江,就必须占有荆州。因此,他时刻关注着荆州的局势。他左右摇摆,就是要让荆州的局势在他的掌控之中。他虽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可是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把荆州纳入自己的囊中。尤其是在坚决维护孙刘联盟的鲁肃去世后,主张武力夺取荆州的吕蒙掌权,孙权的态度更是如此。

在吕蒙上台后,他就与孙权就东吴的战略方向做了探讨。他否决了鲁肃的联合关羽北伐,主力指向徐州的战略。而是提出袭击关羽,武力夺取荆州的方案。这个方案正中孙权下怀,两人一拍即合。孙权秘密与曹操接洽,私下里建立了联系。而这时的刘备阵营却对此一无所知,最终酿成了荆州的悲剧。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其实对于关羽守荆州的策略有所提示,那就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但是在刘备与孙权的战略目标的冲突下,东和东吴是很虚幻的。在鲁肃活着的时候,有鲁肃的坚持,依然发生了湘水之争。那么鲁肃一死,孙权和刘备的冲突就是无可避免的了。

我们看吕蒙和孙权的讨论,就可以知道,东吴已经决定要武力夺取荆州。而这个期限就是在吕蒙病死之前。在关羽死后不久,吕蒙就死了。从这一点来看,即便是关羽不出动讨伐襄樊,东吴没有偷袭荆州的机会,那么在吕蒙死前,孙权都是要以武力强行夺回荆州的。因此,关羽在荆州,就要面对曹操与孙权的双方夹击。在这种情况下,守住荆州是关羽力所不能及的任务,荆州必然会失守。

这样,如果荆州不失守的话,就只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在荆州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曹操与孙权两家的总和,至少也要与他们相当。只有这样,关羽才能保证荆州不被曹操和孙权联合攻下。但是,如果刘备有了这样的实力,那么夺取天下还会有悬念吗?

三、街亭的得失决定了蜀汉的前途。

如果说荆州不失守,那么就没有街亭得失的问题了。但是,由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失败,街亭之战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诸葛亮重新编练的。这支军队队伍整齐,号令严明,但是却缺乏灵魂。

这个灵魂就是实战经验。由于刘备时代的军队大多都丧失了,新编练的军队没有老将士做骨干,再加上没有经过实战的锻炼,就很难有实战经验。我们知道,在战场上,一个老兵要顶得上十个新兵。几乎完全是新兵的蜀军,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在战场上突出地显现了出来。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使,去守卫街亭现有的城寨。他率领军队去占领南山,企图居高临下,对张郃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这个战术,在当年的定军山之战中就使用过,当时的黄忠斩了夏侯渊,建立了大功。马谡想要复制这个战略,让定军山的胜利在街亭重演。

但是,马谡遇到的对手是张郃。张郃在汉中之战里,曾经多次遭受了惨败。尤其是他在与张飞的作战时,被张飞包抄后路,前后夹击。那一战张郃被迫丢掉马匹,只率领十几个人爬山从小道逃命。定军山之战时,他就在附近,夏侯渊正是因为救援张郃才遭了黄忠的毒手。这一切教训让张郃记忆犹新。

正是由于有着山地战的丰富经验,张郃才没有轻易上马谡的当。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马谡守南山的致命缺点,那就是山上无水。于是张郃派兵切断了马谡汲水的道路,缺水的蜀军大乱,在张郃的攻击下崩溃,遭受了惨败。

其实,当时张郃军队的战斗力是有限的。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精疲力竭的张郃军队,是无法和马谡长期相持的。在战斗胜利后,王平率领千余蜀军,摆出进攻的姿态,就让张郃止步不前。如果马谡率领的是一支有经验,有战斗力的军队,即便是山上无水,也是可以爆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的。那样,战斗的结果还未可知。

可马谡的军队却崩溃了。仅仅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如果蜀军实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会遭遇什么样的下场。诸葛亮心里知道蜀军的战斗力,才选择了稳健的作战计划。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作战,就不会遭到那么惨重的失败。

假如街亭不失守,张郃就只能在街亭与蜀军决战。诸葛亮的策略是先以街亭为据点,将张郃的军队吸引在街亭周围。在张郃的军队攻不下街亭,锐气耗尽的时候,再出动主力与张郃决战。这个时候,张郃前有马谡的街亭阻拦,后有险峻的关陇道的阻挡,很可能会遭到全军覆没的结果。

我们知道,张郃率领的五万多步骑兵是曹魏的中央机动军团。这支军队是曹魏的精锐主力,被用于各个重要的战场。如果这一支军队被歼灭,对曹魏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诸葛亮下一步就可以席卷关陇地区,将蜀汉的势力推进到潼关。那样,蜀汉就能够占有当年汉高祖刘邦的旧地,为统一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惜,这一切都被言过其实的马谡给破坏了。而且,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宝贵的机会。因为在此之前,曹魏认为刘备等人已死,蜀汉没有名将,对蜀汉的进攻没有准备。这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取得了奇袭的特效。在此后,曹魏对诸葛亮有了准备,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使得诸葛亮无法与之决战。最终,诸葛亮只得带着遗憾,病逝于五丈原上。

结语:

在刘备阵营的历史上,丢失荆州与丢失街亭都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如果荆州和街亭不失守,蜀汉的情况会好得多。不过,这只是后人的一种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下,荆州和街亭都是难以守住的。

荆州的归属是三方势力的焦点。尤其是东吴,对于荆州的欲求更是迫切。在吕蒙接管军权后,他就和孙权定下了武力夺回荆州的策略。东吴将全部机动兵力都调来用于荆州方向,和曹操勾结,一起夹攻关羽。因此,即便是关羽不攻打襄樊,他也是抵抗不了孙权和曹操两家的夹击的,荆州必然会丢失。如果荆州不丢失,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刘备的实力超过或等于曹操和孙权的总和。要是有此实力,刘备就统一天下了。

街亭之战主要是由于蜀军战斗力不强,对手是沙场老将张郃率领的曹魏精锐。再加上马谡擅自修改诸葛亮的作战方案,将自己的军队引入死地。这次战斗的失败,痛失了歼灭张郃军队的良机,也葬送了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因此,假如街亭不失守,蜀汉的形势将会好得多,蜀汉还是有统一天下的机会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并日而食是什么意思(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

2. 诸葛亮为什么不长寿?

第一我要纠正一下提问题的人:

诸葛亮其实并没有不长寿。当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享年54岁。比同时代的鲁肃47岁,周瑜36岁,法正47岁,曹丕42岁就去世了,诸葛亮比他们要长寿好多了。

但是不能与张昭81岁,刘备66岁,孙权70岁,王朗75岁比,与这些高寿的比诸葛亮是短了一点寿命,讲到底,看和谁比。

在三国时代普遍寿命不是很高,当时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全国大乱,很多人都流离失所,没有地方住,缺衣少食,自然死亡率颇高,曹操诗歌里也说:白骨露于野。可见当时的惨状。在那个年代得了病可能都没有药治疗就死亡了。

然后,我们在分析了社会寿命的大现象之后来谈一下诸葛亮的情况。

诸葛亮是蜀汉的军师,日理万机,既有曹魏窥探于前,又有东吴雄居于侧,国内还有南蛮等少数民族需要怀柔。

实在是事物繁多,诸葛亮由于长期行军在外,风餐露宿,也不进行锻炼,身体素质可能也不是很好,加上事务繁多,军中国中,都要操劳。小到军事惩罚,大到战略方针部署,都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势必会增加劳累,加上本身身体不甚好,那就会使得毛病复发,导致死亡。

所以司马懿闻知诸葛亮每天吃的很少,他就开心了,食少而事繁,岂能长久乎?果然,不久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的一生是为蜀汉兢兢业业的一生,他明知蜀汉一地之力难以抗衡曹魏九州之力,其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忠心一片,可歌可泣。

长期的军旅生活拖垮了他的身体,早期随刘备东奔西走,十分的颠沛流离,导致他身体不好。还有一点,我要指出,就是过度用脑,导致大脑细胞消耗过度,可能也和诸葛亮死亡过早有关系。

殚精竭虑,忠心耿耿,正如杜甫诗歌赞送云:诸葛大名垂宇宙,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重托,他自己也在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里都写得很清楚,愿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所以,他七出祁山,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是也算是尽力而为了。

也就是这样的屡次随军作战,诸葛亮的疾病非但没有好,还严重了。他事必躬亲,充分的管理蜀汉军政,其实对自己身心损伤颇大,导致他的过早去世,十分可惜。

所以有诗歌云: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多么无奈的事情啊。

诸葛亮之死,蜀汉大臣百姓皆哀。

(图来自网络,侵删。)

3. 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成语?

1.饔飧不继

意思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明末清初·朱用纯《朱子治家格言》:“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后世据此总结出成语“饔飧不继”。

2.并日而食

意思是为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

《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4. 为什么诸葛亮要放走孟获?

云南地区为多民族杂居之地,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些相对独立政权,例如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国、滇池为中心的滇国和大理国等。元朝以后,云南一直是中国版图内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公元223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蜀国南方反叛,面临分裂的危机。此时又遭遇对吴战争的失败,奉“托孤”遗命主持政务的丞相诸葛孔明,必须处理这些难题。

一、“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因失荆州,被彻底打乱。

大家熟知的“隆中对”,他向刘备详细分析当时局势,并提出暂时不能与曹操、孙权争锋;但需把握时机夺取刘表的荆州与刘璋的益州,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再利用皇家后代的名分,处理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联合孙权,北伐曹操,复兴汉朝。后来的历史进程基本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设计发展,但在北伐的过程中战略执行出了问题,没能最终实现最初构想。

按他当初的设计,三国局面形成后,蜀国应兵分两路,从湖北和四川北伐曹操,但有一前提,一定要与孙权结好。偏偏蜀国大将关羽在从湖北出兵时没有重视巩固与孙权的联盟,反而采取傲慢的敌视态度,以致在蜀魏相争的关键时刻,孙吴军队袭取关羽后方,导致关羽北伐失败。荆州一失,彻底打乱他的部署。

刘备不甘心失去荆州的失败,倾巢出动,采取先伐吴后伐魏的策略,完全违背了原来“联吴伐魏”方针,在作战时又犯了战术僵化的错误,面对孙吴的坚守战术,没有寻求运动中歼敌,反而连营七百里大打阵地战和消耗战,被吴国的陆逊用火攻击败。夷陵之战失败后,不仅刘备命丧白帝城,蜀国也面临内忧外患的崩溃危险:外有大军压境,内有各地叛乱,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是如何维持本国的统一安定局面。

二、一边“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和抚”政策,一边准备打仗。

刘备死后,这些豪强认为独立的时机到了,于是兴兵作乱。最早举兵反叛的是蜀人雍闿,他请孟获帮助游说各部族酋长。孟获是彝族人(一说是汉族人),是当时的大姓豪强,在当地较有名气,在他的煽动下,参与叛乱的人越来越多。南方叛军势大,造成边境不宁,人心浮动。诸葛孔明冷静应对:

1.具体做法:一是继续坚持其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和抚”政策,不急于派兵平乱;二是派人到南方实地调查事件原委,弄清叛军的反叛原因及意图;三是力争以和平手段维护国家统一;四是全力做好军事平叛准备。为此,他前后给叛军首领雍闿六封书信,晓以统独利害,但雍闿只回了一封信,说:“当今天下三国鼎立,魏蜀吴都自称正朔( “正统”的意思,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与唯一性),我们地处偏远的人就感到惶惑,不知该归属哪个政权。这封信的言外之意,是既然你们没有能力统一天下,也不见得能让我们臣服。”

2.出兵的理由:一是政治上需要保持政权的统一安定,而和平统一的尝试又未能成功,为避免出现分裂势力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必须武力平叛;二是经济上南中地区物产丰富,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蜀汉与魏、吴政权相比,本就国力最弱,民丁最少,再失去大后方就更无法争雄天下;三是社会稳定需要平息叛军的挑战,并给予该地区那些愿意接受领导的各族人民以支持。

3.平叛前的准备工作:一是恢复“联吴”战略,派“名嘴”邓芝带蜀锦、名马等礼品去与孙吴政权和好,签署和平协议,吴蜀联盟得以恢复,蜀汉东部威胁得以解除;二是派遣赵云和马超分别坚守北部和西部边境,防范魏国和西戎的侵袭;三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用两年时间完成军粮囤积;四是训练军队,休养民生,养精蓄锐,巩固后方。

三、“七擒孟获”,攻心为上,平定南方叛乱。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但其战略方针依然是“和抚”政策。蜀将马谡对该政策有较透彻的解释:用兵的办法,最好是攻心,攻城则是下策。因为城虽攻下来,如果当地人心不服,蜀军一撤可能又反叛了。如果杀光叛军以绝后患,短时间内难以做到,而且也不是仁义之师的作为。因此平叛的关键是令他们心服。

除此而外,还预先考虑了取得军事胜利后,如何维持战后统一安定局面的问题。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必然带来当地人的死伤,如果派兵驻守维持安定,地远路险,粮食供应困难;如果派官而不驻兵,他们可能因战争遗留创伤,找委派的官员寻仇,从而再次引发叛乱。因此,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不从成都派官,而是任用当地精英治理该地区,并建立起当地精英对国家统一的认同,这才是维持统一安定的长久之道。

为确保武力统一的同时能够切实执行“和抚”政策,他亲自带兵南征。蜀军兵分三路,诸葛亮率西路军,李恢率中路军,马忠率东路军,分进合击,斩杀雍闿等人,平息各处叛乱,三军会合时只剩孟获率雍闿余部负隅顽抗。他利用南人的仇汉心理及云南山地的有利地形和蜀军打起游击战。诸葛亮认为可以为己所用,就下令蜀军不得杀害孟获,而将其作为未来管理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加以引导和培养。在战术上采取诱敌出战的围歼策略,活捉孟获。由于屡战屡败,七纵七擒(“七”泛指其多),终于心服口服,当年秋天,肃清所有叛乱。孟获等人也被委任地方长官,管理南方地区。后来,他官至御史中丞(相当于副部级官员)。

四、发展经济,稳定蜀汉后方,增进民众福祉。

平定南方叛乱后,继续贯彻“攻心为上”,为该地区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进行政治改革。他将原来的南中四郡重新划分为六郡,分别任命在南征中立有显著战功的李恢、吕凯、马忠为建宁太守、云南太守和牂柯太守,并大量起用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留用董萘那、渠帅、爨习、孟琰等当地将领,一起授予官职,基本实现“以夷治夷”。

二是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恢复经济发展。该地区因交通闭塞而生产落后,于是他推广内地已普遍采用的铁犁牛耕等先进农业技术,并派匠人教织锦的方法,并兴修水利。云南保山县至今有三个能灌溉几千亩农田的堤堰,名为“诸葛堰”。

三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维护社会安定。按照习俗,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亲自临祭泸水,平息在战争中丧失亲友的当地民众的情绪。此举令蛮人感动,甚至为其立有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

结语

平叛后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过去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获得了地方首领的真心效力,维持了蜀国统一,巩固了蜀汉后方,为日后北伐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以从该地区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特产,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为以后的北伐提供了大量物资。他还在该地选拔优秀士卒参加蜀军,号为“飞军”,非常勇猛,是蜀军中很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

历史证明,南征治乱是成功的,其攻心战略是有效的,政治经济效果是显著的。直到诸葛亮辞世,南夷始终未再叛乱,维护了蜀国统一,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蜀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增进当地民众福祉。

5. 魏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蜀国?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三国时期曹魏也曾经不止一次进攻蜀汉。

蜀汉政权从诸葛亮开始到姜维,先后十几次进攻曹魏。蜀汉灭亡前一年,姜维还率领军队进攻曹魏。相对来说,曹魏政权则比较“老实”。虽然曹魏的国力远远强于蜀汉,但是曹魏却没有多次攻伐蜀汉。

曹魏进攻蜀汉的次数一只手便可以数得过来。比较著名的有曹真主持过一次伐蜀,结果因为路途艰难、天降大雨而告终。曹爽秉政期间也曾经攻伐过一次蜀汉,最终因为费祎等人抵抗而失败。最著名的一次便是司马昭伐蜀,最终一举攻灭了蜀汉。

曹魏的国力远远强于蜀汉,为什么曹魏进攻蜀汉的次数却非常有限呢?

曹魏每个阶段没有全力攻灭蜀汉,都有具体的因素,比如曹魏内部不稳定

从国家实力上说,曹魏确实强于蜀汉。无论是军事将领还是士兵数量,曹魏都要占据优势。按道理说曹魏应该经常攻击蜀汉,统一全国才对。但是具体的实际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曹丕时期,将进攻的目标放在了东吴,曹魏倒是进攻了东吴。蜀汉获得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曹睿时期,蜀汉已经恢复了实力,而且诸葛亮不断的出师北伐。曹魏对于蜀汉则全面转入防守阶段。蜀汉虽然士兵数量比不上曹魏,但是由于诸葛亮出色的军事才华,所以蜀汉在军事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曹真曾经尝试进攻蜀汉,最终却无功而返。此后诸葛亮还是坚持北伐,曹魏只能被动的防守。诸葛亮去世之后,曹睿认为大敌已去,逐渐开始走上了腐化。

曹睿去世之后,曹爽秉政。曹爽曾经尝试过进攻蜀汉,但也是以失败告终。曹爽的能力有限,而且还要应对来自司马氏的压力。曹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稳定国内,防止司马氏,对于进攻蜀汉则兴趣不足。

司马氏专政前期,将主要精力用于镇压国内的反对势力。司马氏秉政时期,出现了反对司马氏的淮南三叛。司马氏将主要精力用于镇压国内的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先后死于王凌之叛和毌丘俭、文钦之叛。直到258年,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叛,司马氏才稳固了在曹魏的统治。在此期间,司马氏对于蜀汉和姜维基本上采取的守势。司马昭稳定国内局势之后,便集中精力进攻蜀汉。263年,司马昭便集中了十八万大军进攻蜀汉,并一举攻灭蜀汉。

蜀汉一直北伐,曹魏以防守为主

之所以大家觉得曹魏很少进攻蜀汉,主要因为蜀汉经常进攻曹魏。诸葛亮时代,曾经五次北伐;姜维前后九出(一说十一次)中原,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十四次进攻曹魏。蜀汉一共也就是延续四十二年,平均三年就要北伐一次。如果在加上曹魏攻伐蜀汉,基本上两年多就有一次战争。

双方一直处于交战阶段,由于蜀汉不断进攻曹魏,所以曹魏只能以防守应对。即使曹魏不进攻蜀汉,曹魏西部也一直都有战事。曹魏没有下定决心灭蜀汉的时候,便以防守的态度对抗蜀魏战争。

蜀汉地形复杂,蜀道难

曹魏也曾经尝试进攻蜀汉,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曹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蜀汉的地形过于复杂、易守难攻。曹真伐蜀之时,根本就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仅蜀道就走了几个月,最终还是被艰难的蜀道拖垮。曹爽伐蜀之时,费祎也只是守住蜀汉的几处重要关卡,便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曹魏进攻蜀汉的道路太过艰难,如果不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只能是徒劳无功,白白消耗国力。

司马氏秉政之后,一直没有进攻蜀汉,而是积攒力量等待时机。姜维的军事才能尚且可以,但是政治才能和战略眼光一般。姜维掌握军事大权之后,改变防守汉中的策略,放弃险要的地形。姜维的防守策略给了曹魏可趁之机,司马氏也稳定了局势之后,发动了十八万大军进攻蜀汉。

东吴与孙刘联盟的牵制

三国时期,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但是两个弱国形成了联合,组成了孙刘联盟。不仅蜀汉多次北伐曹魏,孙吴也多次北伐曹魏。曹魏不仅进攻过蜀汉,还进攻过东吴。在曹魏统治者看来,蜀汉虽然来势汹汹,但是东吴更具有威胁。曹魏一方面要应对蜀汉,另一方面还要应对东吴。如果曹魏不能一举攻灭其中一个,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白白消耗国力。出于这方面考虑,曹魏进攻蜀汉的次数有限。

曹魏和蜀汉的国力相差悬殊,只要曹魏能够处理好国内问题,使用正确的策略,便可以攻灭蜀汉。刘禅后期,蜀国实力进一步衰弱,曹魏的国力则进一步增强。最终,司马昭一举攻灭蜀汉。蜀汉前后十几次北伐都没有使得曹魏元气大伤,曹魏数次南征便攻灭了蜀汉,这就是硬实力的差距。

6. 是什么意思?

【释 义】 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

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

形容生活穷困。

【出 处】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7. 以衣易衣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意思理解,以衣易即就是以一件衣服去换另外一件衣服。这里的“易”就是换的意思。在西汉.戴圣《礼记.儒行》中就有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的古代成语,在这个成语中“易”即为“换”的意思。我们常见的“易”的用法有,易如反掌,易子而教,易放难收,易地皆然,易子而食等成语。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30)
王者荣耀个性许愿币有什么用(王者荣耀中蓝
上一篇 2023年11月12日
和平精英阿斯顿马丁抽奖技巧(和平精英宠物
下一篇 2023年11月12日

相关推荐

  • 卜算子咏梅的诗意是什么(咏梅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

    2023年11月03日
  • 伟大的反义词是什么(伟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形)才识卓越;品格崇高;规模宏大;气象雄伟;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景仰的:~的祖国。[反]渺小|平凡。...

    2023年11月11日
  • 夏蝉(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出处)

    出自《徒然草》,2009年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吉田兼好。《徒然草》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并称日本随笔文学的双璧,写于日本南北朝时期(1336-1392)。书名依日文原意为“无聊赖”,也可译为“排忧遣闷录”。全书共243段,由互不连贯、长...

    2023年11月13日
  • down什么意思(宕机和死机了区别)

    宕机和死机只有字面上的区别,没有区别,他们的意思都是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停止运行,只是“宕机”是来自英文down的音译,down有停机(死机)的意思。...

    2023年11月14日
  • 醋的组词(醋的组词两个字)

    恨之入骨,深仇大恨,恨如头醋,千愁万恨,恨相知晚,悔恨交加,今愁古恨,抱恨终天,咬牙恨齿,深雠大恨,恨相见晚,雨愁烟恨,怀恨在心,相见恨晚,雨恨云愁,衔悲茹恨,终天之恨,新仇旧恨,相逢恨晚,遗恨千古,饮恨而终,国仇家恨,恨海难填,相知恨晚,刻...

    2023年11月17日
  • 牢字组词(坚持的持怎么组词)

    守、字(写字)、宇(宇宙)、定(一定)、宙(宇宙)、实(实话)、家(大家)、宁(宁静)、官(官兵)、守(守门)、安(安全)、空(空间)、它(它们)、客(客人)、寂(寂寞)、害(害怕、牢(牢记)、寞(寂寞)、审(审核)、...

    2023年11月21日
  • laden(确定提单日期是什么意思)

    提单日期意思是开船日。也就是dateladenonboard栏上显示的日期。提单日就是提取提单的日期。提单,是指作为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处理运输中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虽然一般它不是由双方共同签字的一项契约,但就构成契约的主要项目如船名、开航日...

    2023年11月26日
  • 螳臂当车什么意思(比喻自不量力的成语)

    螳臂当车tángbìdāngchē[释义]螳螂奋举前腿来挡住车子前进;不知道它的力量根本不胜任。比喻自不量力地去做办不到的事;必然失败。[语出]《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正音]当;不能读作“dàn...

    2023年11月26日
  • 蕲州(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横坝邮编是什么)

    46个村(居委会)蕲州镇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和现代文艺评论家胡风先生的故乡,位于县城南端。全镇版图总面积150.45平方公里,辖管4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9.2万人,其中城区面积6.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7万人。1994年被湖北省政府...

    2023年11月26日
  • 革斤(一个革一个斤读音是什么)

    4.姓。相关词汇:靳惜、笞靳、靳故、靳狎、诟靳、使靳、靳口、凌靳、靳啬、靳固等。...

    2023年12月0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