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德(历史上所有的藩王)

1. 刘建德,历史上所有的藩王?

楚国(前201年—前68年) 淮阴侯 韩信 2年 前202年-前201年 楚元王 刘交 23年 前201年-前178年 楚夷王 刘郢客 4年 前178年-前174年 楚王 刘戊 21年 前174年-前153年 楚文王 刘礼 3年 前153年-前150年 楚安王 刘道 22年 前150年-前128年 楚襄王 刘注 12年 前128年-前116年 楚节王 刘纯 16年 前116年-前100年 楚王 刘延寿 32年 前100年-前68年 楚国(前50年—9年) 楚孝王 刘嚣 28年 前50年-前24年 楚怀王 刘文/刘芳 1年 前24年-前23年 楚思王 刘衍 21年 前23年-前2年 楚王 刘纡 10年 前2年-9年 荆国(前201年—前195年) 荆王 刘贾 6年 前201年-前195年 吴国(前195年—前153年) 吴王 刘濞 42年 前195年-前153年 燕国(前202年—前127年) 燕王 臧荼 1年 前202年-前202年 燕王 卢绾 7年 前202年-前195年 燕灵王 刘建 15年 前195年-前181年 燕王 吕通 1年 前180年-前180年 燕敬王 刘泽 2年 前179年-前178年 燕康王 刘嘉 26年 前177年-前151年 燕王 刘定国 24年 前151年-前127年 燕国(前117年—前79年) 燕剌王 刘旦 37年 前117年-前80年 广阳国(前73年—9年) 广阳顷王 刘建 29年 前73年-前44年 广阳穆王 刘舜 21年 前44年-前23年 广阳思王 刘璜 21年 前23年-前3年 广阳王 刘嘉 12年 前3年-9年 齐国(前203年—前125年) 淮阴侯 韩信 1年 前203年-前202年 齐悼惠王 刘肥 13年 前201年-前188年 齐哀王 刘襄 10年 前188年-前178年 齐文王 刘则 14年 前178年-前164年 齐孝王 刘将闾 11年 前164年-前153年 齐懿王 刘寿 23年 前153年-前130年 齐厉王 刘次昌 5年 前130年-前125年 齐国(前117年-前110年) 齐怀王 刘闳 8年 前117年-前110年 济北国(前178年—前176年) 东牟侯 刘兴居 2年 前178年-前176年 济北国(前164年—前86年) 济北贞王 刘勃 13年 前164年-前151年 济北成王 刘胡 54年 前151年-前97年 济北王 刘宽 11年 前97年-前86年 济南国(前164年—前153年) 扐侯 刘辟光 11年 前164年-前153年 胶西国(前164年—前106年) 平昌侯 刘昂 11年 前164年-前153年 胶西于王 刘端 47年 前153年-前106年 胶东国(前164年—前1年) 白石侯 刘雄渠 11年 前164年-前153年 孝武皇帝 刘彻 5年 前153年-前148年 胶东康王 刘寄 28年 前148年-前120年 胶东哀王 刘贤 15年 前120年-前106年 胶东戴王 刘通平 24年 前106年-前82年 胶东顷王 刘音 54年 前82年-前28年 胶东共王 刘授 14年 前28年-前14年 胶东王 刘殷 13年 前14年-前1年 菑川国(前164年—9年) 武城侯 刘贤 11年 前164年-前153年 菑川懿王 刘志 26年 前153年-前129年 菑川靖王 刘建 20年 前129年-前109年 菑川顷王 刘遗 39年 前109年-前74年 菑川思王 刘终古 28年 前74年-前46年 菑川考王 刘尚 6年 前46年-前40年 菑川孝王 刘横 31年 前40年-前9年 菑川怀王 刘友 6年 前9年-前3年 菑川王 刘永 12年 前3年-9年 城阳国(前178年—26年) 城阳景王 刘章 2年 前178年-前176年 城阳共王 刘喜 33年 前176年-前143年 城阳顷王 刘延 26年 前143年-前177年 城阳敬王 刘义 9年 前177年-前108年 城阳惠王 刘武 11年 前108年-前97年 城阳荒王 刘顺 46年 前97年-前51年 城阳戴王 刘恢 8年 前51年-前43年 城阳孝王 刘景 24年 前43年-前19年 城阳哀王 刘云 5年 前19年-前14年 城阳王 刘俚 1年 前14年 吕国(前187年—前181年) 吕肃王 吕台 1年 前187年-前186年 吕嘉 4年 前186年-前182年 梁王 吕产 1年 前182年-前181年 梁王 刘太 1年 前181年-前181年 淮南国(前203年—前173年) 淮南王 英布 7年 前203年-前196年 淮南厉王 刘长 23年 前196年-前173年 淮南国(前164年—前121年) 阜陵侯 刘安 43年 前164年-前121年 庐江国(前164年—前153年) 衡山王 刘赐 11年 前164年-前153年 衡山国(前164年—前122年) 济北贞王 刘勃 11年 前164年-前153年 衡山王 刘赐 31年 前153年-前122年 六安国(前121年—9年) 六安共王 刘庆 38年 前121年-前83年 六安夷王 刘禄 10年 前83年-前73年 六安缪王 刘定 22年 前73年-前50年 六安顷王 刘光 27年 前50年-前23年 六安王 刘育 33年 前23年-9年 梁国(前202年—前180年) 梁王 彭越 6年 前202年-前196年 赵共王 刘恢 15年 前196年-前181年 梁王 吕产 1年 前181年-前180年 梁王 刘太 1年 前180年-前180年 梁国(前178年—3年) 梁怀王 刘揖 10年 前178年-前168年 梁孝王 刘武 25年 前168年-前143年 梁共王 刘买 7年 前143年-前136年 梁平王 刘襄 40年 前136年-前96年 梁贞王 刘毋伤 11年 前96年-前85年 梁敬王 刘定国 40年 前85年-前45年 梁夷王 刘遂 6年 前45年-前39年 梁荒王 刘嘉 15年 前39年-前24年 梁王 刘立 27年 前24年- 3年 梁国(5年—9年) 梁王 刘音 5年 5年-9年 代国(前200年—前199年) 代顷王 刘仲 1年 前200年—前199年 代国(前196年—前65年) 孝文皇帝 刘恒 17年 前196年-前180年 梁孝王 刘武 3年 前178年-前175年 代孝王 刘参 14年 前175年-前161年 代共王 刘登 29年 前161年-前132年 代刚王 刘义 38年 前132年-前94年 代顷王 刘阳 25年 前94年-前69年 代王 刘年 4年 前69年-前65年 太原国(前178年—前175年) 代孝王 刘参 3年 前178年-前175年 淮阳国(前187年—前180年) 淮阳怀王 刘强 4年 前187年—前183年 淮阳王 刘武 3年 前183年—前180年 淮阳国(前176年—前168年) 梁孝王 刘武 8年 前176年—前168年 淮阳国(前155年-前153年) 鲁共王 刘余 2年 前155年-前153年 淮阳国(前63年-9年) 淮阳宪王 刘钦 36年 前63年-前27年 淮阳文王 刘玄 26年 前27年-前1年 淮阳王 刘縯 9年 前1年-9年 鲁国(前155年—前5年) 鲁共王 刘余 28年 前155年-前128年 鲁安王 刘光 40年 前128年-前88年 鲁孝王 刘庆忌 37年 前88年-前51年 鲁顷王 刘劲 28年 前51年-前23年 鲁文王 刘睃 18年 前23年-前5年 鲁王 刘闵 13年 前4年-9年 昌邑国(前97年—前74年) 昌邑哀王 刘髆 10年 前97年-前87年 海昏侯 刘贺 13年 前87年-前74年 临江国(前155年—前152年) 临江哀王 刘阏于 3年 前155年-前152年 临江国(前150年—前147年) 临江愍王 刘荣 3年 前150年-前147年 长沙国(前202年—前156年) 长沙文王 吴芮 1年 前202年-前201年 长沙成王 吴臣 8年 前201年-前193年 长沙哀王 吴回 7年 前193年-前186年 长沙共王 吴右 8年 前186年-前178年 长沙靖王 吴著 22年 前178年-前157年 长沙国(前155年—前47年) 长沙定王 刘发 28年 前155年-前127年 长沙戴王 刘庸 27年 前127年-前100年 长沙顷王 刘鲋鮈/刘附朐 17年 前100年-前83年 长沙剌王 刘建德 34年 前83年-前49年 长沙炀王 刘旦 2年 前49年-前47年 长沙国(前45年—9年) 长沙孝王 刘宗 3年 前45年-前42年 长沙缪王 刘鲁人 49年 前42年-7年 长沙王 刘舜 2年 7年-9年 赵国(前203年—前153年) 赵景王 张耳 3年 前203年-前201年 宣平侯 张敖 3年 前201年-前199年 赵隐王 刘如意 4年 前198年-前194年 赵幽王 刘友 13年 前194年-前181年 赵共王 刘恢 1年 前181年-前181年 赵王 吕禄 1年 前181年-前180年 赵王 刘遂 26年 前179年-前153年 赵敬肃王 刘彭祖 60年 前152年-前92年 赵顷王 刘昌 19年 前92年-前73年 赵怀王 刘尊 5年 前73年-前68年 赵国(前66年—9年) 赵哀王 刘高 1年 前66年-前65年 赵共王 刘充 56年 前65年-前9年 赵王 刘隐 19年 前9年-9年 中山国(前154年—前54年) 中山靖王 刘胜 42年 前154年-前112年 中山哀王 刘昌 1年 前112年-前110年 中山康王 刘昆侈 21年 前110年-前89年 中山顷王 刘辅 4年 前89年-前86年 中山宪王 刘福 17年 前86年-前69年 中山怀王 刘循 15年 前69年-前54年 中山国(前47年—前1年) 中山哀王 刘竟 13年 前47年-前34年 中山孝王 刘兴 30年 前37年-前7年 中山王 刘箕子 6年 前7年-前1年 河间国(前178年—前164年) 河间文王 刘辟疆 13年 前178年-前165年 河间哀王 刘福 1年 前165年-前164年 河间国(前155年—9年) 河间献王 刘德 26年 前155年-前129年 河间共王 刘不害/刘不周 4年 前129年-前125年 河间刚王 刘堪/刘基 12年 前125年-前113年 河间顷王 刘授/刘缓 16年 前113年-前97年 河间孝王 刘庆 43年 前97年-前54年 河间王 刘元 17年 前54年-前37年 河间国(前32年—9年) 河间惠王 刘良 27年 前32年-前5年 河间王 刘尚 14年 前5年-9年 清河国(前147年—前135年) 清河哀王 刘乘 12年 前147年-前135年 恒山国(前187年—前180年) 恒山哀王 刘不疑 1年 前187年-前186年 后少帝 刘义 2年 前186年-前184年 恒山王 刘朝 4年 前184年-前180年 常山国(前145年—前113年) 常山宪王 刘舜 31年 前145年-前114年 常山王 刘勃 1年 前114年-前113年 真定国(前114年—9年) 真定顷王 刘平 25年 前114年-前89年 真定烈王 刘偃 18年 前89年-前71年 真定孝王 刘由 22年 前71年-前49年 真定安王 刘雍 26年 前49年-前22年 真定共王 刘普 15年 前22年-前7年 真定王 刘阳 16年 前7年-9年 泗水国(前114年—9年) 泗水思王 刘商 12年 前114年-前103年 泗水哀王 刘安世 1年 前103年-前102年 泗水戴王 刘贺 22年 前102年-前80年 泗水勤王 刘暖 39年 前80年-前41年 泗水戾王 刘骏 31年 前41年-前10年 泗水王 刘靖 19年 前10年-9年 广陵国(前117年—前54年) 广陵厉王 刘胥 64年 前117年-前54年 广陵国(前47年—前17年) 广陵孝王 刘霸 13年 前47年-前34年 广陵共王 刘意 3年 前34年-前31年 广陵哀王 刘护 16年 前31年-前17年 广陵国(前11年—9年) 广陵靖王 刘守 18年 前11年-7年 广陵王 刘宏 3年 7年-9年 高密国(前73年—9年) 高密哀王 刘弘 9年 前73年-前65年 高密顷王 刘章 33年 前65年-前31年 高密怀王 刘宽 11年 前31年-前20年 高密王 刘慎 29年 前20年-9年 定陶国(前52年—前50年) 楚孝王 刘嚣 2年 前52年-前50年 定陶国(前41年—前8年) 定陶共王 刘康 19年 前41年-前22年 孝哀皇帝 刘欣 14年 前22年-前8年 信都王 刘景 3年 前8年-前5年 广川国(前155年—前152年) 赵敬肃王 刘彭祖 3年 前155年-前152年 广川国(前148年—前70年) 广川惠王 刘越 13年 前148年-前136年 广川缪王 刘齐 44年 前136年-前91年 广川王 刘去 22年 前91年-前70年 广川国(前66年—前50年) 广川戴王 刘文 2年 前66年-前64年 广川王 刘海阳 15年 前64年-前50年 平干国(前91年—前55年) 平干顷王 刘偃 11年 前91年-前80年 平干缪王 刘元 25年 前80年-前55年 广平国(前4年-9年) 广平王 刘广汉 13年 前4年-9年 信都国(前5年—5年) 信都王 刘景 10年 前5年-5年 东平国(前52年—前4年) 东平思王 刘宇 32年 前52年-前20年 东平炀王 刘云 17年 前20年-前4年 东平国(1年—7年) 东平王 刘开明 5年 1年-6年 东平王 刘匡 1年 6年-7年 济东国(前144年—前115年) 济东王 刘彭离 29年 前144年-前115年 江都国(前153年—前121年) 江都易王 刘非 27年 前153年-前127年 江都王 刘建 6年 前127年-前121年 江都国(前112年—前?年) 江都王 刘圣 ?年 前112年-前?年 山阳国(前144年—前135年) 山阳哀王 刘定 9年 前144年-前135年 山阳国(前33年—前25年) 定陶共王 刘康 8年 前33年-前25年 济阳国(前41年—前33年) 定陶共王 刘康 8年 前41年—前33年 济阴国(前144年—前142年) 济阴哀王 刘不识 2年 前144年-前142年 汝南国(前155年—前153年) 江都易王 刘非 2年 前155年-前153年 济川国(前181年-前180年) 梁王 刘太 1年 前181年—前180年 济川国(前144年—前138年) 济川王 刘明 6年 前144年—前138年 广德国(前19年—前18年) 广德夷王 刘云客 1年 前19年-前18年 广德国(2年-9年) 广德静王 刘伦/刘愈 4年 2年-6年 广德王 刘赤 3年 6年-9年 广宗国(2年—9年) 广宗王 刘如意 7年 2年—9年 广世国(2年-9年) 广世王 刘宫 7年 2年-9年

东汉

赵国 赵孝王 刘良 16年 26年-42年 赵节王 刘栩 40年 42年-82年 赵顷王 刘商 23年 82年-105年 赵靖王 刘宏 12年 105年-117年 赵惠王 刘干 48年 117年-165年 赵怀王 刘豫 赵献王 刘赦 崇德侯 刘圭 9年 齐国 齐哀王 刘章 21年 25年-46年 齐炀王 刘石 24年 46年-70年 芜湖侯 刘晃 17年 71年-88年 齐惠王 刘无忌 52年 90年-142年 齐顷王 刘喜 5年 142年-147年 齐 王 刘承 59年 147年-206年 北海国 北海靖王 刘兴 39年 26年-65年 北海敬王 刘睦 10年 65年-74年 北海哀王 刘基 14年 74年-88年 北 海 王 刘威 7年 90年-97年 北海顷王 刘普 7年 107年-114年 北海恭王 刘翼 41年 114年-155年 北海康王 刘某 51年 155年-206年 泗水国(26年-37年) 堂溪侯 刘歙 9年 26年-34年 淄川国 淄川王 刘终 中山国 穰侯 刘茂 城阳国 城阳恭王 刘祉 10年 26年-35年 东海国(41年-220年) 东海恭王 刘强 15年 43年-58年 东海靖王 刘政 44年 58年-102年 东海顷王 刘肃 23年 102年-125年 东海孝王 刘臻 31年 125年-156年 东海懿王 刘祗 44年 156年-200年 崇德侯 刘羡 20年 200年-220年 注:41年刘阳(后改名庄,即汉明帝)被封为东海王,43年刘阳被立为太子,原太子刘强改封为东海王。 沛国(44年-220年) 沛献王 刘辅 46年 44年-90年 沛厘王 刘定 11年 90年-101年 沛节王 刘正 14年 101年-115年 沛孝王 刘广 35年 115年-150年 沛幽王 刘荣 20年 150年-170年 沛孝王 刘琮 19年 170年-189年 沛恭王 刘曜 21年 189年-210年 崇德侯 刘契 10年 210年-220年 楚国 楚厉王 刘英 33年 39年-70年 济南国(41年-154年) 济南安王 刘康 59年 41年-100年 济南简王 刘错 6年 100年-106年 济南孝王 刘香 20年 106年-126年 济南厘王 刘显 3年 126年-129年 济南悼王 刘广 25年 129年-154年 东平国(38年-220年) 东平宪王 刘苍 45年 38年-83年 东平怀王 刘忠 1年 83年-84年 东平孝王 刘敞 48年 84年-132年 东平顷王 刘端 47年 132年-179年 崇德侯 刘凯 41年 179年-220年 阜陵国(41年-206年) 阜陵质王 刘延 51年 41年-92年 阜陵殇王 刘冲 2年 92年-94年 阜陵顷王 刘鲂 30年 94年-124年 阜陵怀王 刘恢 10年 124年-134年 阜陵节王 刘任 14年 134年-148年 阜陵恭王 刘便亲 13年 148年-161年 阜陵孝王 刘统 8年 161年-169年 阜陵王 刘赦 37年 169年-206年 广陵国 广陵思王 刘荆 29年 39年-68年 中山国(38年-) 中山简王 刘焉 52年 38年-90年 中山夷王 刘宪 22年 90年-112年 中山教王 刘弘 28年 112年-140年 中山穆王 刘畅 34年 140年-174年 中山节王 刘稚 174年- 琅邪国(41年-217年) 琅邪孝王 刘京 31年 41年-72年 琅邪夷王 刘宇 20年 72年-92年 琅邪恭王 刘寿 17年 92年-109年 琅邪贞王 刘尊 18年 109年-127年 琅邪字王 刘据 47年 127年-174年 琅邪顺王 刘容 8年 174年-206年 七世 琅邪王 刘熙 11年 206年-217年 陈国(60年-206年) 陈敬王 刘羡 37年 60年-97年 陈思王 刘钧 21年 97年-118年 陈怀王 刘竦 2年 118年-120年 陈顷王 刘崇 5年 120年-125年 陈孝王 刘承 35年 125年-160年 陈湣王 刘宠 46年 160年-206年 彭城国(72年-220年) 彭城靖王 刘恭 46年 72年-118年 彭城孝王 刘道 28年 118年-146年 彭城顷王 刘定 4年 146年-150年 彭城孝王 刘和 64年 150年-214年 崇德侯 刘祗 7年 214年-220年 乐成国(72年-120年) 乐成靖王 刘党 25年 72年-97年 乐成哀王 刘崇 1年 97年-97年 乐成厘王 刘巡 15年 97年-112年 乐成隐王 刘宾 8年 112年-120年 临湖侯 刘苌 1年 120年-120年 下邳国(72年-185年) 下邳惠王 刘衍 54年 72年-126年 下邳贞王 刘成 2年 126年-128年 下邳湣王 刘意 57年 128年-185年 下邳哀王 刘宜 1年 185年-185年 梁国(72年-220年) 梁节王 刘畅 27年 72年-99年 梁恭王 刘坚 26年 99年-125年 梁怀王 刘匡 11年 125年-136年 梁夷王 刘成 29年 136年-165年 梁敬王 刘元 16年 165年-181年 崇德侯 刘弥 40年 181年-220年 淮阳国(72年-185年) 淮阳顷王 刘昞 16年 72年-90年 淮阳殇王 刘侧 13年 90年-103年 淮阳靖王 刘章 25年 103年-128年 淮阳顷王 刘仪 17年 128年-145年 淮阳节王 刘豹 8年 145年-153年 刘皓 32年 153年-185年 千乘国(79年-173年) 千乘贞王 刘伉 15年 79年-94年 千乘夷王 刘宠 28年 94年-122年 千乘孝王 刘鸿 26年 122年-148年 勃海王 刘悝 25年 148年-173年 清河国(81年-147年) 清河孝王 刘庆 25年 81年-106年 清河湣王 刘虎威 3年 106年-109年 清河恭王 刘延平 35年 109年-144年 刘蒜 3年 144年-147年 济北国(90年-206年) 济北惠王 刘寿 31年 90年-121年 济北节王 刘登 15年 121年-136年 济北哀王 刘多 3年 136年-139年 济北厘王 刘安国 7年 139年-146年 济北孝王 刘次 17年 146年-163年 刘鸾 35年 163年-198年 刘政 8年 198年-206年 河间国(90年-220年) 河间孝王 刘开 42年 90年-132年 河间惠王 刘政 10年 132年-142年 河间贞王 刘建 10年 142年-152年 河间安王 刘利 28年 152年-180年 崇德侯 刘陔 41年 180年-220年 济阴国(72年-85年) 济阴悼王 刘长 13年 72年-72年 任城国(84年-220年) 任城孝王 刘尚 18年 84年-102年 任城贞王 刘安 19年 102年-121年 任城节王 刘崇 31年 121年-161年 刘博 13年 161年-175年 新昌侯 刘佗 46年 175年-220年 安平国(122年-186年) 安平孝王 刘得 30年 122年-152年 安平王 刘续 34年 152年-186年 甘陵国(148年-190年) 甘陵威王 刘理 25年 148年-173年 甘陵贞王 刘定 4年 173年-177年 甘陵献王 刘忠 13年 177年-190年 平原国 平原怀王 刘胜 8年 平原哀王 刘得 6年 刘翼 平原王 刘硕 -206年

晋朝

安平国 安平献王 司马孚 265年─273年 安平穆王 司马隆 274年─277年 安平王 司马敦 277年─281年 安平王 司马某 ?年─371年 安平王 司马邃之 ?年─386年 安平王 司马球 ?年─413年 南宫国 南宫王 司马承 270年─?(289年徙封武邑) 武邑王 司马祐 ?年─?年 长乐国 长乐王 司马玷 284年─?年 义阳国 义阳成王 司马望 265年─272年 义阳王 司马奇 272年─289年 义阳王 司马威 289年─301年 义阳王 司马奇 301年-?(复立,301年徙封棘阳) 河间国 河间平王 司马洪 265年─276年 河间王 司马威 276年(徙封章武) 河间王 司马颙 276年─306年 河间王 司马融 306年(徙封乐成) 河间武王 司马钦 330年─365年 河间景王 司马昙之 ?年─384年 河间王 司马国镇 ?年─399年 章武国 章武王 司马威 278年─289年 章武王 司马混 289年─311年 章武王 司马滔 319年(复国)─?年 章武王 司马休 ?年─332年 章武王 司马珍 332年─?年 章武王 司马范之 ?年─405年 章武王 司马秀 405年 随国 随王 司马迈 289年─311年 东平国 东平王 司马楙 265年─311年(307年徙封竟陵) 太原国 太原烈王 司马瑰 266年─275年 太原王 司马颙 275年(徙封河间) 太原成王 司马辅 278年─285年 太原王 司马弘 285年─291年或292年(徙封中丘) 渤海国 渤海王 司马辅 265年─278年(徙封太原) 中丘国 中丘王 司马弘 291年或292年─293年 中丘王 司马铄 293年─311年 南宫国 南宫王 司马承 265年─?年 南宫王 司马祐 ?年─311年 下邳国 下邳献王 司马晃 266年─296年 下邳王 司马韡 296年─?年 下邳王 司马韶 ?年─311年 良城国 良城王 司马绰 266年─311年 乐成国 乐成王 司马融 306年─?年 高阳国 高阳元王 司马圭 266年─274年 高阳哀王 司马缉 274年─278年 高阳王 司马睦 280年─291年 高阳王世子 司马蔚 高阳王 司马毅 ?年─?年 高阳王 司马文深 397年─402年 高阳王 司马法莲 406年─420年 常山国 常山孝王 司马衡 266年─267年 常山王 司马敦 274年─311年 沛国 沛顺王 司马景 266年─277年 沛王 司马韬 277年─311年 彭城国 彭城穆王 司马权 266年─277年 彭城元王 司马植 277年─?年 彭城康王 司马释 ?年─?年 彭城王 司马雄 ?年─?年 彭城王 司马纮 ?年─342年 彭城王 司马玄 ?年─367年 彭城王 司马弘之 ?年─389年 彭城王 司马邵之 ?年─?年 彭城王 司马崇之 ?年─?年 彭城王 司马缉之 ?年─420年 陇西国 陇西王 司马泰 266年─291年(266年徙封高密) 高密孝王 司马略 ?年─309年 高密王 司马据 ?年─?年 高密王 司马纮 ?年─329年(徙封彭城) 高密恭王 司马俊 330年─371年 高密敬王 司马纯之 ?年─412年 高密王 司马恢之 ?年─420年 东海国 东海孝献王 司马越 291年─311年 东海王世子 司马毗 东海哀王 司马冲 ?年─341年 东海王 司马奕342年─361年(徙封琅邪)371年─372年(废为海西公) 东海王 司马彦 400年─402年 东燕国 东燕王 司马腾 306年─307年(307年徙封新蔡) 新蔡武哀王 司马腾 307年 新蔡庄王 司马确 ?年─?年 新蔡王 司马滔 ?年─?年 新蔡王 司马弼 317年─318年 新蔡王 司马邈 333年─366年 新蔡王 司马晃 ?年─?年 新蔡王 司马崇 384年─402年 新蔡王 司马惠 ?年─420年 南阳国 南阳王 司马模 306年─311年 南阳元王 司马保 ?年─320年 范阳国 范阳康王 司马绥 266年─281年 范阳王 司马虓 ?年─306年 范阳王 司马黎 ?年─?年 济南国 济南惠王 司马遂 266年─267年 济南王 司马耽 ?年─277年(徙封中山) 中山国 中山王 司马睦 266年─277年(废) 中山王 司马耽 277年─291年 中山王 司马勋 ?年─366年(废) 谯国 谯刚王 司马逊 266年─268年 谯定王 司马随 ?年─303年 谯王 司马邃 ?年─?年 谯闵王 司马氶 ?年─322年 谯烈王 司马无忌 ?年─350年 谯敬王 司马恬 ?年─390年 谯惠王 司马尚之 ?年─402年 谯王 司马康之 ?年─?年 谯王 司马文思 ?年─?年 北海国 北海王 司马陵 266年─283年(269年徙封任城) 任城王 司马济 ?年─?年 陈国 陈王 司马斌266年─278年(277年徙封西河) 西河王 司马隐 ?年─?年 西河王 司马孴 ?年─?年

明朝

***************秦*************** 洪武十一年就藩西安府 秦愍王 朱樉 太祖嫡二子 1370~1395 秦隐王 朱尚炳 愍嫡一子 1395~1412 秦僖王 朱志堩 隐嫡一子 1412~1424 秦怀王 朱志均 隐庶二子 1424~1426 秦康王 朱志[土挈] 隐庶三子 1428~1455 秦惠王 朱公锡 康嫡一子 1458~1486 秦简王 朱诚泳 惠庶一子 1488~1498 秦昭王 朱秉欆 安庶一子 1500~1501 秦定王 朱惟焯 昭庶一子 1509~1544 秦宣王 朱怀埢 惟燫之子 1548~1566 秦靖王 朱敬镕 宣庶一子 1569~1576 秦敬王 朱谊澏 靖嫡一子 1581~1586 秦王 朱谊漶 靖嫡三子 1587~1617 秦王 朱存枢 谊漶子 1618~1643 ***************晋*************** 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府 晋恭王 朱棡 太祖嫡三子 1370~1398 晋定王 朱济熺 恭嫡一子 1398~1414 晋王 朱济熿 恭庶三子 1414~1427 晋宪王 朱美圭 定嫡一子 1435~1441 晋庄王 朱锺铉 宪庶一子 1442~1502 晋端王 朱知烊 怀庶二子 1503~1533 晋简王 朱新[土典] 知[火节]庶一子 1536~1575 晋惠王 朱慎鋷 新墧嫡三子 1579 晋穆王 朱敏淳 惠嫡一子 1585~1610 晋王 朱求桂 穆庶一子 1613~1643 ***************燕*************** 洪武十一年就藩北平府 燕王 朱棣 太祖嫡四子 1370~1402 ***************周*************** 洪武三年封吴 十一年改封周 十四年就藩开封府 周定王 朱橚 太祖嫡五子 1370~1425 周宪王 朱有炖 定嫡一子 1436~1439 周简王 朱有爝 定庶四子 1439~1452 周靖王 朱子垕 简庶一子 1455~1456 周懿王 朱子埅 简庶二子 1457~1485 周惠王 朱同镳 懿庶一子 1487~1498 周恭王 朱睦[木审] 悼庶一子 1501~1538 周庄王 朱朝堈 康嫡一子 1540~1551 周敬王 朱在铤 庄嫡一子 1552~1583 周端王 朱肃溱 敬嫡一子 1586 周王 朱恭枵 端嫡一子 1589~1641 ***************楚*************** 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府 楚昭王 朱桢 太祖庶六子 1370~1424 楚庄王 朱孟烷 昭嫡三子 1424~1439 楚宪王 朱季堄 庄庶一子 1442~1443 楚康王 朱季埱 庄庶二子 1444~1462 楚靖王 朱均鈋 东安恭定王庶一子 1465~1510 楚端王 朱荣氵戒] 靖嫡一子 1512~1534 楚愍王 朱显榕 端庶一子 1536~1545 楚恭王 朱英[火佥] 愍庶三子 1551~1571 楚王 朱华奎 恭子 580~1643 ***************齐*************** 洪武十五年就藩青州府 齐王 朱榑 太祖庶七子 1370~1406 ***************潭*************** 洪武十八年就藩长沙府 潭王 朱梓 太祖庶八子 1370~1390 ***************赵*************** 赵王 朱[木巳] 太祖庶九子 1370~1371 ***************鲁*************** 洪武十八年就藩兖州府 鲁荒王 朱檀 太祖庶十子 1370~1389 鲁靖王 朱肇辉 荒庶一子 1403~1466 鲁惠王 朱泰堪 靖嫡一子 1467~1473 鲁庄王 朱阳铸 惠嫡一子 1476~1523 鲁怀王 朱当漎 庄嫡一子 追封 鲁悼王 朱健杙 怀嫡一子 追封 鲁端王 朱观[火定] 悼嫡一子 1528~1549 鲁恭王 朱颐坦 端一子 1551~1594 鲁敬王 朱寿鏳 恭庶六子 1596~1600 鲁宪王 朱寿鋐 恭庶七子 1601~1636 鲁肃王 朱寿镛 恭庶九子 1636~1639 鲁王 朱以派 肃嫡一子 1640~1642 鲁王 朱以海 肃五子 1644~1654 ***************蜀*************** 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 蜀献王 朱椿 太祖庶十一子 1378~1423 蜀靖王 朱友堉 悼庄嫡一子 1424~1431 蜀僖王 朱友[土党] 悼庄嫡三子 1432~1434 蜀和王 朱悦X 献庶五子 1435~1461 蜀定王 朱友垓 和嫡一子 1462 蜀怀王 朱申鈘 定嫡一子 1464~1471 蜀惠王 朱申凿 定庶三子 1472~1493 蜀昭王 朱宾瀚 惠嫡一子 1494~1508 蜀成王 朱让栩 昭嫡一子 1510~1547 蜀康王 朱承爚 成庶三子 1549~1558 蜀端王 朱宣圻 康庶一子 1561~1612 蜀恭王 朱奉铨 端嫡一子 1615 蜀王 朱至澍 恭嫡一子 1616~1643 ***************湘*************** 洪武十八年就藩荆州府 湘献王 朱柏 太祖庶十二子 1378~1399 初谥戾 ***************代*************** 洪武十一年封豫 二十五年改封代 是年就藩大同府 代简王 朱桂 太祖庶十三子 1378~1446 代隐王 朱仕[土廛] 戾庶一子 1448~1463 代惠王 朱成炼 隐嫡一子 1466~1489 代思王 朱聪沬 惠庶一子 追封 代懿王 朱俊杖 思庶一子 1499~1527 代昭王 朱充耀 懿庶一子 1530~1547 代恭王 朱廷埼 昭庶一子 1549~1573 代定王 朱鼐铉 恭庶一子 1581~1594 代王 朱鼐钧 恭庶三子 万历二十四年进封。 代康王 朱鼎渭 鼐钧嫡一子 ?年袭封 崇祯二年薨。 代王 朱彝 康嫡一子 崇祯间袭封 薨。 代王 朱传[火齐] 彝嫡一子 崇祯间袭封。十七年遇害。 ***************肃*************** 洪武十一年封汉 二十五年改封肃 就藩甘州 后移兰州 肃庄王 朱楧 太祖庶十四子 1378~1419 肃康王 朱瞻焰 庄庶一子 1424~1464。 肃简王 朱禄埤 康庶一子 1468~1479 肃恭王 朱贡錝 简庶一子 1487~1536 肃定王 朱弼桄 靖嫡二子 1539~1562 肃怀王 朱绅堵 昭庶一子 1563~1564 肃懿王 朱缙[火贵] 安庶一子 1571~1588 肃宪王 朱绅尧 懿庶一子 1601~1618 肃王 朱识鋐 宪嫡一子 1621~1643 ***************辽*************** 洪武十一年封卫 二十五年改封辽 就藩广宁州 永乐二年迁荆州府 辽简王 朱植 太祖庶十五子 1378~1424 辽王 朱贵烚 简庶二子 1425~1439 辽肃王 朱贵[火受] 简庶四子 1439~1471 辽靖王 朱豪墭 肃嫡一子 1473~1478 辽惠王 朱恩鑙 靖嫡二子 1480~1495 辽恭王 朱宠涭 惠嫡一子 1497~1521 辽庄王 朱致格 恭嫡二子 1524~1537 辽王 朱宪[火节] 庄庶一子 1540~1568 ***************庆***************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六年就藩韦州 建文三年迁宁夏 庆靖王 朱[木旖] 太祖庶十六子 1391~1439 庆康王 朱秩煃 靖庶一子 1439~1469 庆怀王 朱邃X 康庶一子 1471~1479 庆庄王 朱邃[土屏] 康庶二子 1481~1491 庆恭王 朱置錖 庄庶一子 1491~1498 庆惠王 朱鼒枋 定庶二子 1552~1574 庆端王 朱倪[火贵] 惠嫡一子 1577~1588 庆宪王 朱伸域 端庶一子 1591 庆王 朱帅锌 宪嫡二子 1595~1617 庆王 朱倬[氵傕]帅锌嫡一子 1617~? ***************宁*************** 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六年就藩大宁。永乐元年移南昌府。 宁献王 朱权 太祖庶十七子 1391~1448 宁靖王 朱奠培 惠嫡一子 1449~1491 宁康王 朱觐钧 靖嫡一子 1492~1497 宁王 朱宸濠 康嫡一子 1499~1519 ***************岷***************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八年就藩云南 建文元年削籍 永乐元年复封洪熙元年迁武冈州。 岷庄王 朱楩 太祖庶十八子 1391~1450 岷恭王 朱徽煣 庄嫡二子 1452~1463 岷顺王 朱音[折土] 恭嫡一子 1465~1480 岷简王 朱膺[金丕] 顺嫡一子 1488~1500 岷靖王 朱彦汰 [四]简庶一子 1504~1544 岷康王 朱誉荣 靖嫡一子 1546~1552 岷宪王 朱定耀 康庶二子 1555 岷王 朱禋洪 企珍嫡一子 1622~1628 岷王 朱企[金丰] 僖靖嫡二子 1631~1643 ***************谷***************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八年就藩宣府 后移长沙府 谷王 朱橞 太祖庶十九子 1391~1417 ***************韩***************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二十二年之藩平凉府 韩宪王 朱松 太祖庶二十子 1391~1407 韩恭王 朱冲[火或] 宪嫡一子 1411~1440 韩怀王 朱范[土己] 恭庶一子 1442~1444 韩靖王 朱范[土仰] 恭庶二子 1446~1450 韩惠王 朱征钋 靖庶一子 1450~1469 韩悼王 朱偕[氵充] 惠庶二子 1469~1474 韩康王 朱偕灊 惠庶三子 1476~1478 韩昭王 朱旭櫏 康嫡一子 1504~1534 韩定王 朱融燧 昭嫡二子 1536~1565 韩端王 朱朗锜 安嫡二子 1569~1606 韩王 朱亶塉 逵[木巳]嫡一子 1611~1643 ***************沈***************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潞州 后改潞安府 沈简王 朱模 太祖庶二十一子 1391~1431 沈康王 朱佶焞 简庶一子 1432~1457 沈庄王 朱幼[土学] 康嫡一子 1459~1516 沈恭王 朱诠钲 庄庶一子 1518~1527 沈宪王 朱允栘 勋潪嫡一子 1531~1549 沈宣王 朱恬[火交] 宪嫡二子 1552~1582 沈定王 朱珵尧 [八]宣嫡一子 1584~ 沈王 朱效镛 珵尧嫡一子万历八年封世孙。十三年改封世子。 ***************安***************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平凉府 安惠王 朱楹 太祖庶二十二子 1391~1417 ***************唐***************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南阳府 唐定王 朱桱 太祖庶二十三子 1391~1415 唐靖王 朱琼烃 定嫡一子 1423~1426 唐宪王 朱琼炟 定嫡二子 1428~1475 唐庄王 朱芝址 宪嫡二子 1477~1485 唐成王 朱弥鍗 庄庶一子 1487~1523 唐敬王 朱宇温 弥钳嫡一子 1525~1560 唐顺王 朱宙[木永] 敬庶二子 1562~1564 唐端王 朱硕熿 顺庶一子 1569~1632 唐王 朱聿键 裕嫡一子 1632~1646 唐王 朱聿[金粤] 裕嫡二子 1645~1646 ***************郢***************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安陆州 郢靖王 朱栋 太祖庶二十四子 1391~1414 ***************伊***************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河南府 伊厉王 朱[木彝] 太祖庶二十五子 1391~1414 伊简王 朱颙炔 厉庶一子 1424~1462 伊悼王 朱諟钒 安嫡一子 1466~1475 伊定王 朱諟[金孚] 安嫡四子 1477~1508 伊庄王 朱吁渊 定嫡一子 1511~1526 伊敬王 朱吁淳 定庶二子 1527~1542 伊王 朱典楧 敬庶一子 1544~1564 ***************吴*************** 建文元年封国杭州 成祖即位 降为广泽王 居漳州 吴悼王 朱允熥 兴宗第三子 1399~1403 ***************衡*************** 建文元年封 成祖降为怀恩王 居建昌 衡愍王 朱允熞 兴宗第四子 1399~1403 ***************徐*************** 建文元年封 成祖降为敷惠王 徐哀王 朱允熙 兴宗第五子 1399~1406 ***************汉*************** 永乐十五年就藩乐安州 汉王 朱高煦 成祖嫡二子 1404~1426 ***************赵*************** 洪熙元年就藩彰德府 赵简王 朱高燧 成祖嫡三子 1404~1431 赵惠王 朱瞻塙 简嫡二子 1432~1454 赵悼王 朱祁镃 惠嫡一子 1455~1460 赵靖王 朱见灂 悼庶一子 1465~1502 赵庄王 朱佑棌 靖庶三子 1503~1518 赵康王 朱厚煜 庄嫡一子 1521~1560 赵穆王 朱常清 安嫡一子 1565~1614 赵王 朱慈? 由桂嫡一子 1617~ ***************郑*************** 宣德四年就藩凤翔府 正统九年移怀庆府 郑靖王 朱瞻[土俊] 仁宗庶二子 1424~1466 郑简王 朱祁[金英] 靖嫡一子 1468~1495 郑康王 朱佑枔 僖嫡一子 1501~1507 郑懿王 朱佑檡 东垣端惠王嫡一子 1509~1521 郑恭王 朱厚烷 懿嫡四子 1527~15501567~1591 郑王 朱载玺 厚炜嫡一子 1606~1607 郑王 朱翊钟 载玺嫡一子 1607~1640 ***************越*************** 永乐二十二年建邸衢州府 越靖王 朱瞻墉 仁宗嫡三子 1424~1439 ***************襄*************** 宣德四年就藩长沙府 正统元年移襄阳府 襄宪王 朱瞻墡 仁宗嫡五子 1424~1478 襄定王 朱祁镛 宪嫡一子 1479~1488 襄简王 朱见淑 定庶一子 1489~1490 襄怀王 朱佑材 简庶一子 1491~1504 襄康王 朱佑櫍 简庶二子 1508~1550 襄庄王 朱厚颎 惠庶一子 1552~1566 襄靖王 朱载尧 庄庶一子 1569~1595 襄忠王 朱翊铭 靖庶一子 1601~1641 襄王 朱常澄 忠嫡二子 1644~? ***************荆*************** 宣德四年就藩建昌府 正统十年移蕲州 荆宪王 朱瞻堈 仁宗庶六子 1424~1453 荆靖王 朱祁镐 宪嫡一子 1455~1461 荆王 朱见潇 靖嫡一子 1464~1492 荆和王 朱佑[木间] 见溥嫡一子 1494~1504 荆端王 朱厚烇 和嫡一子 1507~1553 荆恭王 朱翊巨 庄嫡一子 1553~1570 荆敬王 朱常[氵言] 恭嫡二子 1575~1576 荆康王 朱常[水皿] 恭嫡三子 1579~1597 荆定王 朱由樊 康嫡二子 1610~1622 荆王 朱慈烟 由樊嫡一子 1626~1642 ***************淮*************** 宣德四年就藩韶州府 正统元年移饶州府 淮靖王 朱瞻墺(傲) 仁宗庶七子 1424~1446 淮康王 朱祁铨(全) 靖嫡一子 1448~1502 淮定王 朱佑棨(启)清江端裕王嫡一子 1505~1524 淮庄王 朱佑楑(葵)端裕庶二子 1525~1537 淮宪王 朱厚焘(到) 庄嫡一子 1539~1563 淮恭王 朱载坮(台)宪嫡一子 1566~1577 淮顺王 朱载坚 宪嫡二子 1580~1595 淮王 朱翊钜(巨) 顺庶一子 1598~1616 淮王 朱常清 翊钜嫡一子 1616~1648 ***************滕*************** 永乐二十二年建藩云南 滕怀王 朱瞻垲 仁宗庶八子 1624~1625 ***************梁*************** 宣德四年就藩安陆州 梁庄王 朱瞻[土自] 仁宗庶九子1424~1441 ***************卫*************** 永乐二十二年建藩怀庆府 卫恭王 朱瞻埏 仁宗庶十子 1424~1438 ***************郕*************** 郕戾王 朱祁钰 宣宗二子 1436~1457 ***************沂*************** 沂王 朱见深 英宗嫡一子 1452~1457 ***************德*************** 成化三年就藩济南 德庄王 朱见潾 英宗庶二子 1457~1517 德懿王 朱佑榕 庄嫡二子 1521~1539 德怀王 朱厚炖 懿庶二子 追封 德恭王 朱载墱 怀庶二子 1541~1574 德定王 朱翊錧 恭嫡一子 1577~1588 德王 朱常? 定嫡一子 1591~1632 德王 朱由枢 常庶二子 1633~1639 ***************秀*************** 成化六年就藩汝宁府 秀怀王 朱见澍 英宗庶五子 1457~1472 ***************崇*************** 成化十年就藩汝宁府 崇简王 朱见泽 英宗嫡六子 1457~1505 崇靖王 朱佑[木密] 简嫡一子 1508~1511 崇恭王 朱厚耀 靖嫡一子 1514~1537 崇庄王 朱载境 恭嫡一子 1539~1557 崇端王 朱翊[金爵] 庄嫡一子 1558~1610 崇王 朱由樻 常?庶一子 1612~1642 ***************吉*************** 成化十三年就藩长沙府 吉简王 朱见浚 英宗庶七子 1457~1527 吉定王 朱厚[火冒] 悼庶一子 1529~1539 吉端王 朱载均 定庶一子 1540~1561 吉庄王 朱翊镇 端嫡二子 1563~1570 吉宣王 朱翊銮 端庶一子 1572~1618 吉王 朱由楝 常淳嫡一子 1621~1636 吉王 朱慈煃 由楝嫡一子 1639~? ***************忻*************** 忻穆王 朱见治 英宗庶八子 1466~1472 ***************徽*************** 成化十七年就藩钧州 徽庄王 朱见沛 英宗庶九子 1466~1506 徽简王 朱佑台 庄庶一子 1508~1525 徽恭王 朱厚爝 简庶一子 1526~1550 徽王 朱载[土仑] 恭庶二子 1551~1556 ***************兴*************** 弘治七年就藩安陆州 兴献王 朱佑杬 宪宗庶四子 1487~1519 兴王 朱厚熜 献嫡一子 1519~1521 ***************岐*************** 弘治八年就藩德安府 岐惠王 朱佑棆 宪宗嫡五子 1487~1501 ***************益*************** 弘治八年就藩建昌府 益端王 朱佑槟 宪宗庶六子 1495~1539 益庄王 朱厚烨 端嫡一子 1541~1556 益恭王 朱厚炫 端嫡二子 1557~1577 益宣王 朱翊鈏 昭嫡一子 1580~1603 益敬王 朱常? 宣嫡二子 1605~1615 益王 朱由本 敬庶三子 1617~ ***************衡*************** 弘治十三年就藩青州府 衡恭王 朱佑楎 宪宗庶七子 1487~1538 衡庄王 朱厚燆 恭庶一子 1540~1572 衡康王 朱载圭 庄庶二子 1575~1579 衡安王 朱载封 庄庶三子 1581~1586 衡定王 朱翊镬 安嫡一子 1589~1592 衡王 朱常[氵庶] 定庶一子 1596~ ***************雍*************** 弘治十二年就藩衡州府 雍靖王 朱佑枟 宪宗嫡八子 1487~1507 ***************寿*************** 弘治十一年就藩保宁府 十七年移德安府 寿定王 朱佑榰 宪宗庶九子 1491~1545 ***************汝*************** 弘治十四年就藩卫辉府 汝安王 朱佑梈 宪宗庶十一子 1491~1541 ***************泾*************** 弘治十五年就藩沂州 泾简王 朱佑橓 1491~1537 ***************荣*************** 正德三年就藩常德府 荣庄王 朱佑枢 宪宗庶十三子 1491~1539 荣恭王 朱载墐 怀嫡一子 1540~1595 荣王 朱翊鉁 恭嫡一子 1598~1612 荣王 朱常溒 翊?嫡一子 1612~1616 荣宪王 朱由枵 常溒嫡二子 1616~1643 ***************申*************** 弘治四年建邸叙州府 申懿王 朱佑楷 宪宗庶十四子 1491~1503 ***************裕*************** 裕王 朱载垕 世宗嫡三子 1539~1567 ***************景*************** 嘉靖四十年就藩德安府 景恭王 朱载圳 世宗庶四子 1539~1565 **************潞************** 万历十七年就藩卫辉府 潞简王 朱翊镠 穆宗嫡四子 1571~1614 潞王 朱常淓 简庶一子 1618~1645 **************福************** 万历四十二年就藩河南府 福恭王 朱常洵 神宗庶三子 1611~1641 福王 朱由崧 恭庶一子 1643~1645 **************瑞************** 天启七年就藩汉中府 瑞王 朱常浩 神宗庶五子 1601~1644 **************惠************** 天启七年就藩荆州府 惠王 朱常润 神宗庶六子 1601~1646 **************桂************** 桂端王 朱常瀛 神宗庶七子 1601~1644 桂王 朱由[木爱] 端嫡三子 1645~1646 桂王 朱由榔 端嫡四子 1646~1661 **************信************** 天启七年建藩登州 信王 朱由检 光宗五子 1621~1628

刘建德(历史上所有的藩王)

2. 西汉长沙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秦朝灭亡以后,汉王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西楚霸王项羽,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正式登基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前202-8)。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在分封的诸侯王国中,既封有韩信、英布等异姓王,又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即同姓王。西汉的长沙初为异姓王吴氏长沙国,后为同姓王刘氏长沙国。长沙作为西汉诸侯王国,自前202年始封至公元10年废除,存在了200多年。

汉高祖五年(前202),“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始建长沙国。长沙在秦朝时的郡县制被西汉时的长沙国取代,成为湖南历史上第一个由朝廷分封的诸侯王国;原附廓秦所设郡之“湘县”改为“临湘县”,长沙首次成为诸侯王国的都城。

临湘古城即长沙国都,《水经注》“湘水”条以为“是城即芮所筑也”,据学者们研究,应是吴芮初封长沙国时对原已存在的城邑有所拓建。但吴芮来长沙仅五个月便去逝了,估计当时的长沙城可能并未完工,最后由后继者完成。再后来应该又有扩建。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汉长沙城确是在战国时期长沙城的位置上向南北两面拓展了,其大致范围,北至今中山西路以北,东近今蔡锷路,南至今坡子街,西达下河街,大致呈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宽约800米的长方形格局。1方广数里,确有王城的气派。城内有王室宫殿、丞相府邸、百官衙门。吴芮的宫殿,即后来所称的“吴王殿”,也是后来刘氏长沙国诸王的居所,就在今市区八角亭以东、蔡锷路以西一带。1996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区中心五一广场平和堂基建工地,从一口汉代古井中,出士了汉代卷云纹瓦当和刻有“安乐”“未央”字样的瓦当。显然,这都是长沙国宫殿的遗物。今天心阁太平街的贾谊祠,即是贾谊当年任长沙王太傅时的邸宅。为了保卫王都的安全,城外水陆要冲还修建了驻扎军队的戍所。湘江两岸由南而北即有南津城、桔洲戍、北津城等,至今仍有遗迹可寻。长沙国都作为汉藩王都,雄峙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城垣高耸,宫室巍峨,为历代长沙王的驻跸之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

吴氏长沙国的第一代王吴芮,是济阴鄄城(今山东濮县)人。秦朝时任番阳县(今江西波阳)令,因在任深得民心,被尊称为“番君”。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的烈火。时原为秦朝“刑徒”的英布(因面部被“黥”,故人们又叫他黥布),带了一批“刑徒”在鄱阳湖一带活动,身为秦朝县令的吴芮即率子侄及部将梅鋗宣告起义,并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英布。吴芮举义后,闽粤王无诸和粤东海王摇闻风而起,也带领越人前来归附,参加反秦战争。后英布、梅鋗都率兵北上,分别随项羽、刘邦转战中原,进夺关中,为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亡后,吴芮被项羽封为衡山王,以邾(今湖北黄冈)为都。项羽败亡,吴芮毅然归汉,并与韩信、英布等人上表称臣,拥戴刘邦,成为西汉开国的元勋。因此刘邦一登上帝位,就颁布诏书,嘉奖吴芮:“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并封其为长沙王,建立了长沙国。汉吴氏长沙国共五王,依次为文王吴芮、成王吴臣、哀王吴回、恭王吴右和靖王吴著,至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因无嗣而国除,历时46年。

吴氏长沙国的疆域,大致为北临汉水,南至九嶷山以南即今广东连县一带,东至今鄱阳湖东岸即今江西波阳县一部,西至都庞岭以西的桃阳、观阳即今广西全州、灌阳县以西。辖有22县,包括今属湖南的临湘、罗、益阳、连道、承阳、酃、昭陵、容陵、茶陵、湘南、攸、郴、营浦、南平、舂陵、冷道等16县,以及今分别属于江西、广东、广西的安成、桂阳、观阳、洮阳4县和处于湘粤边界的龄道县,与湘鄂边界的下隽县。共有43470户,235825人。

吴氏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是长沙王,王位世代相袭。王国属官达51种之多,如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太傅、御史大夫、廷尉等;地方属官有郡守、县令或县长,县以下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亭长等基层官吏。马王堆汉墓2号墓的墓主利苍即是第三代王吴回和第四代王吴右的丞相,西汉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曾为第五代王吴著的太傅。吴氏长沙国独立自主性比较大,如有较大的实在封地,可自行任免太傅、相以外的官吏,可以自行征收赋税、征调徭役,拥有有一定的统兵权。

汉初吴氏长沙王与汉朝廷一样,以黄老无为而治思想治理长沙国,对汉朝廷亦忠心耿耿,刘邦认为长沙王吴芮既“贤”且“忠”,贾谊亦有“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之语评价吴氏长沙国;特别是当叛乱的黥布跑到长沙国的地盘时,长沙吴臣更是大义灭亲,诱之走越后杀之。这也是其他异姓王相继被诛除殆尽,而吴氏长沙王得以善始善终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156年,文帝之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景帝二年(前155),其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又建立长沙国,称为刘氏长沙国,仍以临湘为都。刘氏长沙国共传七代八王,依次为定王刘发、戴王刘庸、顷王刘鲋鮈、刺王刘建德、炀王刘旦、孝王刘宗、缪王刘鲁人和刘舜。刘舜袭封为王后2年,王莽篡汉,废除长沙王国,改为“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刘舜也被削去王爵,贬为庶民。历时166年的刘氏长沙国,随着西汉王朝的灭亡而终结。

刘发是汉景帝的第7个儿子,其母亲唐姬原来是汉景帝程姬的侍女。一次,因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酒醉的景帝与其发生关系并使其有了身孕,后便将其所生之子取名为“发”。景帝即位后,分封皇子,刘发因其母出身低微而无宠,被封到离京师较远的长沙。

刘发离别长安,来到长沙后,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明湘潭人周圣楷在《楚宝》记载:“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土台筑在定王府东南浏城桥水月村东北侧(今长沙市芙蓉区解放中路高架桥东侧),因刘发谥号定王而称为定王台,又因其常在此登台远眺长安而称望母台。今定王台书市后有一条老巷,仍名定王台。另又修筑了双女墓、蓼园两处配套园林,前者即纪念程、唐二姬之冢,后者喻不忘二母一生辛苦之意。据说,定王死后也葬在这里,死后也不愿与母亲分离。刘发的慈孝思亲之情,一直深深地感染着人们,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本文图均出自清夏献云编《定王台志》,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刘发建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力削弱诸侯王国势力之时,刘氏国的封地只有临湘、罗、下隽、益阳、连道、湘南、安城、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远不及往日之大了。据东汉学者应劭在《汉书集解》说,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刘氏诸王到长安朝见,景帝命他们“更前称寿歌舞”,而长沙王刘发仅摆了摆衣袖,抬了抬手。旁人都笑他舞姿笨拙迟钝,景帝见了,也感奇怪,便问其由。刘发以“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相对,借此机会发发牢骚。景帝听了刘发这一说,也心生歉意,觉得亏待了这个儿子,遂加封武陵、零陵、桂阳三郡给长沙国。加封后的长沙国,其辖区比吴氏长沙国大多了。

刘氏长沙国虽然版图有所扩大,但权力却被大大削弱,地位一落千丈。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汉景帝规定:“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为相。”从此,诸侯王不能干预自己封国的政务,封国官员上至相、下至县令统由皇帝任免。诏令还减少了封国的官员人数,改变一些官员的名称。诸侯国的地位、规模、仪制都大大降低,诸侯王的行政权、官吏任免权也都一一收回。此时的长沙国也同其他诸侯王国一样,实际上就是汉朝廷直辖的一个郡,而长沙王“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了。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颁布令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刘发的儿子见诸记载有16个,继承王位的刘庸之外,其余15子皆得以分长沙国之地为侯;后又再分,见于史书记载列侯有32个。

长沙国200余的历史,与西汉王朝同始终,为今天的长沙留下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和宝贵的忠孝文化遗产。“楚南雄镇”发展为汉藩王都,长沙开始以“楚汉名城”显扬于世。

3. 古代对诬告陷害他人的警示?

诬告,即“告人不以其实”,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当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国家以后,产生了法律和诉讼活动,随之就出现了诬告现象。在中国古代司法和监察活动中,诬告是指故意捏造事实陷害他人,《周礼》中已有“邦诬”的记载,表明诬告行为早在周时就被古人所重视。翻开二十四史,诬告的事例比比皆是,诬告与反诬告构成了中国古代监察活动的重要内容,科学、理性地看待和处理诬告问题,对于规范国家监察活动和构建现代监察机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风闻言事”监察方式中的诬告与反诬

在中国传统社会,统治者为了有效运用权力,控制国家和社会,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官僚队伍。为了使官吏忠君报国、勤政治事,历代实行了严密的监察制度和多样化的监察方式。秦汉时期,监督弹劾制度初步建立,专职监察机关规模扩大,作为君主耳目之司的监察官地位显赫,检举弹劾职权大为扩张,诬告之事也随之增多。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汉武帝晚年多病,江充指使巫师欺骗武帝说皇宫之中有蛊气,并在太子刘据宫中掘出桐木人偶,以此陷害太子谋反。武帝命令丞相刘屈牦领兵平乱,与太子部众在长安混战五日,太子兵败逃至湖县悬梁自尽,皇后卫子夫亦受牵连而自杀,造成极大的宫廷动荡。

历代不断严密和完善的监察机制,在保障官僚体系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使诬告现象屡见不鲜。东汉时期,因诽谤而治罪者仍不乏见,汉刑法中列有“诬罔”“教人诬告”等罪名,并加重了对诬告罪的惩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赋予监察官“风闻奏事”的职权,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御史“风闻言事”的监察传统一直沿袭下来,并逐步得到丰富和完善。为防止监察活动中的诬告行为,唐朝建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制度,对“风闻言事”进行规范和限制。宋代“风闻言事”更加普遍,上书言事不管信息来源和真实性,国家监察力量形成了一个上下内外的风闻网络,诬告之事此起彼伏。例如宋高宗时,宰相秦桧指使谏官诋毁反对议和的宰相赵鼎,赵鼎被贬官;又下令台臣诬告抗金将领张浚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民族英雄岳飞,将其父子杀害,堪称历史上最典型的诬陷罪犯。

古代监察法制的不断完善,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风闻言事”的监察方式进行合理把握和界定。如明代《宪纲》规定御史挟私报复、弹劾不实均须抵罪;清朝康熙和雍正等皇帝都曾下令禁止“风闻言事”,挟嫌报复之事虽然大大减少,但同时也限制了谏官揭露贪腐的积极性。尽管后来对这一规定有所匡正,但如何处理反贪弹劾与诬告报复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不易平衡的问题。

“诬告反坐”刑法原则在监察活动中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司法和监察活动中,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诬告罪的一些记载,直至明、清时期,历代都有关于诬告罪的详细规定。与诬告密切相关的词是“反坐”,即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以所诬告之罪加于诬告者之身。“诬告反坐”是中国古代惩处诬告罪的一个基本原则,其中有关诬告罪,称为诬、诬人、告不审,就是指凭空诬陷或者控告不实,均需要承担反坐的刑事责任。官僚体系作为国家机器的制度基础,吏治状态又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先秦时期韩非所说的“明主治吏不治民”,被统治者奉为不易的准则,形成了古代以法治官的监察传统。也正是对官吏的严密监督和控制,孳生了诬告行为,造成冤假错案。

秦统一之后,在法家“罚当其罪”思想的指导下,正式确立了“诬告反坐”的刑法原则。早在商鞅变法时期,由于奖励告奸、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使告奸之风大行其道。为防止因告奸而产生诬陷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就必须严惩诬告。统治者通过监察机制监控各级官员,限制甚至严惩诬告行为,以达到“省刑息诬”的目的,“诬告反坐”恰恰体现了这一思想。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思想言论罪并有所发展,除了诽谤、诬罔、诋欺等罪外,还有诽谤妖言罪、非所宜言罪等。如汉宣帝时,长沙剌王刘建德教人诬告与他有积怨的内史,反而被削去八个县的封地,并罢免了中尉官衔。对诬告行为进行严厉惩处,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监察效果。

“诬告反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唐初缔造法治秩序的过程中,强调百官依律理政,御史依律察吏,进行司法监察。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的《六察法》,不仅使御史出巡有章可循,而且对位卑权重的御史进行法律约束,以防止其滥用监察权。为了确保御史所告之事的真实性,《唐律疏议》还规定,告人罪时都必须注明年月,指陈实事,不得称疑;投匿名书告人罪,要被流放二千里,“诬告者反坐”。宋代对“诬告反坐”有详细规定,所有法定刑种都适用于对诬告的制裁,并可以参照所诬陷的罪行量刑,使诬告者不敢轻易妄告,从而为防范诬告行为、规范监察活动提供了一条途径。

“报复主义”反诬手段在监察实践中的影响

任何国家适用刑罚,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统治阶级对诬告行为的态度,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政治统治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专制统治时代,诬告尤其是诬告他人谋反或叛逆,往往会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信任危机,扰乱统治秩序,甚至导致内讧和杀戮,动摇政权的统治基础,所以历代律法在严格监督控制各级官员的同时,都明令禁止诬告行为。

封建国家对“诬告反坐”的严厉处罚,就是建立在“惩办主义”和“威胁主义”的基础之上,体现出鲜明的“报复主义”特点。因此,从秦汉至明清,历朝历代总是把诬告陷害作为维持政治统治和恐吓排斥异己的重要手段。

从严格的法律意义来说,“诬告反坐”与“诬告应罚”不是一回事,将二者混为一谈就会造成混乱。诬告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作用,可以对政治统治造成冲击,诬告应罚自不待言。但“诬告反坐”则是建立在重刑思想的基础上,带有“报复主义”色彩和震慑目的。这种震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防范诬告产生,却不能根除诬告现象,并极有可能因诬告而酿成冤假错案。如果被诬告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正义就得不到伸张;如果诬告者得不到法律的惩罚,司法公正就难以保证,这都能导致诬告之风愈演愈烈。

在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带有“报复主义”色彩的“诬告反坐”原则得到了进一步贯彻,这主要体现为对“诬告反坐”的规定在前代基础上“加等”,将这一制度改为“诬告反坐加等”。这是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司法冤滥发挥了积极作用。《大明律》就规定对监察官诬告或者“挟私弹事者”要进行惩处,明成祖永乐年间,又从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专门制定《诬告法》,将“所诬重者从重论”作为严惩诬告的总原则。到了清朝,诬告波及思想文化领域,法律规定谣言、歌曲、俚语也可以当作诬人的把柄,诬告行为甚至到了捕风捉影的程度,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监察法制体系,诬告与反诬是司法和监察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和处理诬告问题,对于规范监察官管理、激发监察官积极性、保障监察机制“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72)
黛塔 范 提思(玛丽莲曼森结婚了么)
上一篇 2023年11月14日
和平精英阿斯顿马丁抽奖技巧(和平精英宠物
下一篇 2023年11月14日

相关推荐

  • 火车车次时刻表(第一次坐火车怎么找车)

    第一次坐火车也是不需要找车的,你只要找到那个检票口就好了,一般情况下车票上都有你的检票口,如果没有的话你进了候车室你可以看车站大屏,上面有你的车次和你的检票口,你找到这个检票口之后在那里等候就可以了,当广播通知检票的时候,你就跟着别人一起在检...

    2023年11月05日
  • 新官场现形记(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赏析)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

    2023年11月09日
  • rough的音标(元音音标的单词)

    /ɑ:/对应的单词:bar、mark、father、shark、target、bark、calm、half、palm、fast。...

    2023年11月14日
  • 阿克苏在哪(新疆阿克苏市为什么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阿克苏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背靠天山,水资源丰富,这里虽然长年雨量较少,但从天山上雪水融化下来的水长年不断从阿克苏流过,所以建国初期国家就在这里配置有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全世界最著名的长绒棉、彩色棉花就从这里诞生、并在这里...

    2023年11月16日
  • 只可意会(对某些专家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家有什么看法)

    原来,哈儿师长抗战有功,文人墨客蹭吃蹭喝,邀请作诗,逼其出丑,嘲笑取乐。哈儿也不推脱,连写三句大白话,惹得哄堂大笑。最后一句,峰回路转,画龙点睛,表达自己拙而不俗,卓尔不群的取向,保家卫国绝不含糊,场上文人如陷十面埋伏,顿时哑口无声,噤若寒蝉...

    2023年11月20日
  • 画蛇添足的故事和寓意(与画蛇添足的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出处:清·侯方域《南省策》:“以愚意论之;……此二者已当不同观;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举;以身累者乎?”...

    2023年11月20日
  • 凤仙子(牛肚怎么炒才嫩半成品牛肚很老)

    3、首先是切的时候不能顺着牛肉的纹路的方向,切过的整块牛肉应该是平放在板上看是一粒一粒的,然后就是要用嫩肉粉或是生粉加少许水和生抽淹一会,下锅炒时先是热油热锅快炒一下变色就出锅。等配菜差不多熟了,再下牛肉,放少许水煮一下就可以了;...

    2023年11月26日
  • 功一美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这两句话,很多人是这样翻译的:“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好的,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丑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2023年11月27日
  • 八八(歼十与阵风谁更有优势)

    据俄罗斯媒体《军事分析》最新报道称,印度和中国军队发生冲突后,印度对法国战机阵风寄予厚望。到2025年,印度空军将出现36架这样的战斗机,它们带有流星制导导弹和类似于巡航导弹样式的武器。那么同是中型机,我国的歼十与印度阵风孰优孰劣?...

    2023年12月02日
  • cf进不去游戏(CF登录不了)

    1.网站可能出现了问题2.可能是由于服务器故障、网络连接问题或者网站维护等原因导致无法打开CFM赛事网站。3.你可以尝试刷新页面、清除浏览器缓存、更换浏览器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再尝试访问,或者联系CFM赛事的官方客服寻求帮助。...

    2023年12月10日
返回顶部